复旦大学  
更多 

个人简介

王宏图,男,1989年07月在复旦大学中文系获得比较文学硕士学位,1996年10月在美国印第安那大学获得第二个文学硕士学位,2003年在复旦大学中文系获得比较文学博士学位,上海作家协会理事,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国际比较文学学会会员,中国比较文学学会青年学术委员会委员,上海比较文学学会理事。

论文:

《韩愈诗歌情感结构探析》,《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04期。
《比较文学的危机和价值》,《上海文论》1988-01期。
《西方文化的霸权和东方的边缘性》,《上海文学》1992-12期。
《话语的冲突: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两种外来话语》《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94-03期。
《私人经验与公共话语:陈染、林白小说论略》,《上海文学》1997-05期。
《关于我们这一代人》,《上海文学》1997-11期。
《欲望的凸现与调控:对“三言”、“二拍”的一种读解》,《中州学刊》1998-02期。
《存在的勘探者——张生小说简论》,《当代作家评论》,2001-02期。
《超越于真实幻觉之外——兼论〈纪实和虚构〉、〈务虚笔记〉》,《当代作家评论》,2001
《幽咽的絮语与反讽——西颺小说论》,《当代作家评论》,2002-02期。
《行走的影子及其他——李洱〈花腔〉论》,《当代作家评论》,2002-03期。
《古典人格理想的一曲挽歌——读刘长春〈墨海笔记〉、〈天台山笔记〉》,《当代作家评论》,2003-02期。
《后“文革年代”的欲望复苏》,《当代作家评论》,2003-06期。
《阴影里的风景:城乡对峙与精神乌托邦》,《当代作家评论》,2005-05期。
《都市日常生活、身体神化中的欲望书写》,《当代作家评论》,2005-05期。
《浮世的悲哀:张爱玲的日常生活哲学》,《复旦学报》(社科版)2005-05期。
《坚守文学性与文化研究》,《中国比较文学》,2003-02期。
《复仇的正义性与身体政治——读〈葛特露和克劳狄斯〉——“哈姆莱特”前传》,《中国比较文学》,2003-03期。
《“世界文学”的是是非非》,《中国比较文学》,2004-01期。
《规范与张力》,《中国比较文学》,2005-02期。
《课题随想》,《中国比较文学》,2006-02期。
《网络文学路在何方?》,《社会科学》2001-08期。
《新感觉派的都市叙事:感性欲望的盛宴》,《社会科学》,2003-07期。
《批评:融合感性和智性的可能途径》,《南方文坛》,2002-06期。
《都市叙事与意识形态》,《南方文坛》,2002-06期。
《密码中的迷宫世界》,《南方文坛》,2004-03期。
《谁有权解释中国?》,《文艺争鸣》2007-02期。
《文学的颓势与作家的精神资源》,《当代文坛》2007-03期。
《“我们就生活在这样的天空下”》,《文艺争鸣》2007-10期。

《新感觉派的都市叙事:感性欲望的盛宴》,《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3-09期。
《左翼都市叙事中的乌托邦诗学》,《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3-10期。
《茅盾与左翼都市叙事中的欲望表达》,《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4-01期。
《浮世的悲哀:张爱玲的日常生活哲学》,《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6-01期。
《猎手与猎物间的权力游戏——耶利内克〈钢琴教师〉及其他》,《长江学术》2006-02期。
《昆德拉热与文化犬儒主义》,《探索与争鸣》,2007-03期。

研究范围涉及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建设、20世纪中外文学关系、西方当代文化文学理论、中国当代文学评论等领域。论文《比较文学的危机和价值》对比较文学学科的理论基础作了富有新意的探讨,曾引起比较文学研究界的争论。论文《文明末日劫难前的颤栗:中西文学末日意识比较小札》、《话语的冲突: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两种外来话语》曾分别于1991-08-在日本东京举行的国际比较文学学会第13届年会和1993-08-在香港举行的第34届亚非研究大会上宣读。1992-05-8月曾在香港中文大学从事访问研究。2003-03-2004-03-曾在日本京都外国语大学任客座教员。2007-11-2009-11-任汉堡大学孔子学院副院长。此外,还翻译过美国当代解构主义文学批评家希利斯•米勒的著作《小说与重复:七部英国小说》(部分章节曾在《上海文论》、《文艺理论研究》、台湾《中外文学》等刊物上发表过,并于2008-01-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先后为中文系本科生和研究生开设专业英语、中外文学名著赏析、欧美文学专题研究、外国文学是、全球化与本土化研究、当代世界文学等课程。共指导研究生14


研究范围涉及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建设、20世纪中外文学关系、西方当代文化文学理论、中国当代文学评论等领域。论文《比较文学的危机和价值》对比较文学学科的理论基础作了富有新意的探讨,曾引起比较文学研究界的争论。论文《文明末日劫难前的颤栗:中西文学末日意识比较小札》、《话语的冲突: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两种外来话语》曾分别于1991-08-在日本东京举行的国际比较文学学会第13届年会和1993-08-在香港举行的第34届亚非研究大会上宣读。1992-05-8月曾在香港中文大学从事访问研究。2003-03-2004-03-曾在日本京都外国语大学任客座教员。2007-11-2009-11-任汉堡大学孔子学院副院长。此外,还翻译过美国当代解构主义文学批评家希利斯•米勒的著作《小说与重复:七部英国小说》(部分章节曾在《上海文论》、《文艺理论研究》、台湾《中外文学》等刊物上发表过,并于2008-01-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先后为中文系本科生和研究生开设专业英语、中外文学名著赏析、欧美文学专题研究、外国文学是、全球化与本土化研究、当代世界文学等课程。共指导研究生14


  • 教育经历
  • 工作经历
  • 研究方向
  • 社会兼职
    暂无内容
    暂无内容
    暂无内容
    暂无内容

团队成员

暂无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