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领域
国际组织;国际发展;全球环境治理;国际关系理论
学术论文
论文成果(中文)
“国际发展合作的绿色转型——进程、动力和影响”,《东北亚论坛》2024年第3期,第111-126页。(CSSCI,独作)
“美国的全球粮食安全战略:动因、措施与影响”,《国外理论动态》2024年第6期,第125-136页。(CSSCI,第二作者)
“公私相互激励与环境治理跨国公私伙伴关系的演化——以全球森林治理为例”,《太平洋学报》2024年第7期,第43-57页。(CSSCI,第一作者)
“场所转移与国际规则改革:动力和制约”,《世界经济与政治》2023年第4期,第96-125页。(权威CSSCI,独作。全文转载: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体制改革》2023年第10期)
“后疫情时代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驱动系统:冲击与重构”,《国际关系研究》2023年第2期,第134-154页。(CSSCI扩展版,第二作者)
“‘改革方法论’与中国的全球治理改革方略”,《世界经济与政治》2021年第10期,第105-129页。(权威CSSCI,独作。全文转载:《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22年第3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体制改革》2022年第2期。获奖:《世界经济年鉴》全球治理学2021年最佳中文论文TOP10;摘录于《政治世界的治理与秩序(纪念复旦大学政治学一百年教师文集)》)
“国际组织变革理论的演进与启示”,《国际政治研究》2021年第3期,第38-60页。(CSSCI,独作;全文转载:《新华文摘》(网刊)2022年第7期;论点摘编:《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21年第11期)
“认知演化与全球气候治理的变革”,《世界经济与政治》2019年第12期,第101-133页。(权威CSSCI,独作;全文转载: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生态环境与保护》2020年第5期)
“治理竞争与国际组织变革——理解世界银行的政策创新”,《世界经济与政治》2018年第6期,第78-107页。(权威CSSCI,独作。全文转载: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世界经济导刊》2018年第11期;《新华文摘》(网刊)2019年第2期)
“资源自立与全球治理:欧盟矿产资源安全战略评析”,《欧洲研究》2017年第2期,第85-104页。(CSSCI, 第二作者)
“低碳经济背景下的全球气候治理新趋势”,《国际问题研究》2016年第5期,第49-61页。(权威CSSCI, 第二作者)
“新型大国协调:从国际体系到全球体系的转型”,《国际关系研究》2013年第5期,第38-50页。(CSSCI扩展版,独作;全文转载: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国际政治》2014年第1期)
论文成果(英文)
“Mask Diplomacy? Understanding China’s Goals in Delivering Medical Aid in the First Wave of the COVID-19 Pandemic,” Journal of Current Chinese Affairs, Vol.52, Issue 3, 2023. (contact author, with Yixian Sun)
“Greening China’s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From Norm Localization to Norm Subsidiarity?” Global Environmental Politics, Vol.23, Issue 1, 2023. (SSCI, contact author & equal first author, with Yixian Sun)
“Bureaucratic Deliberation and China’s Engagement with International Ideas: A Case Study on China’s Adoption of Carbon Emissions Trading,”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 Vol.31, Issue 136, 2022, pp.558-573. (SSCI, solo author)
“Building Durable Climate Clubs: Lessons from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APP and CEM,” Chinese Journal of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Vol.19, Issue 2, 2021, pp.117-124. (ESCI, first & contact author, with Steven Bernstein and Matthew Hoffmann)
“Cognitive Evolution and China’s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Cooperation,” The Chines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Vol.14, No.4, 2021, pp.481-505. (SSCI, solo author)
其他发表
“城市如何吸引国际组织落户”,《中国社会科学报》,2024年12月12日。
“国际发展理论革新的逻辑与中国的贡献”,《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年7月6日。(英文版见:http://www.csstoday.com/Item/11789.aspx)
“国际组织变革:从正式制度改革到实践模式革新”,《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年9月14日第A04版。
“世界银行面临挑战”,《金融博览》,2016年第3期,第22-23页。
“China is Turning, but to Where? A Rejoinder to Professor Carl Minzner’s Op-ed,” China Open Research Network (CORN) at University of Toronto, October 19, 2014.
“转型中的中国外交”,《联合早报》,2014年9月19日。
“后危机时代的全球治理”,《新产经》,2014年第2期,第82-83页。
“2013及以后的中国:在矛盾中寻找新身份”,《联合早报》,2014年1月21日。
会议和讲座
2024年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hina’s Development and Governance at 75 (CUHKSZ, 2024);第四届全球治理前沿论坛暨“碳中和潮流下的全球治理新态势与能源转型”学术研讨会(山东大学2024);“国际组织的‘去西方化’?上海与国际组织”研讨会(复旦大学2024);第十五届全球问题研究青年论坛(上海社会科学院2024);香港中文大学(深圳)讲座(2024);
2023年
上海市国际关系学会年会2023;第十六届国际问题研究青年学者论坛-“大变局时代下的国际纷争与学科变革”(北京外国语大学2023);国际关系理论创新工作坊第二十三期(中国人民大学2023);厦门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学术讲座NO.92(厦门大学2023);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报告(2023);
2022年
“百年变局下的全球环境治理与中国角色”学术研讨会(山东大学2022);复旦国际关系论坛|自主知识体系与国际关系理论发展创新(复旦大学2022);清华国关新知论坛第78期讲座(清华大学2022);
2021年
Social Governance and Global Governance under the Pandemic of the COVID-19 (Beihang University 2021); 疫情后时代的全球安全治理与国际发展(上海外国语大学2021);比较国际政治经济圆桌会议第四期 | 世界秩序变革与国际组织改革(中国人民大学2021);“China’s Domestic Transformations and Their Impacts on Global Governance” (RSIS, 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2021);
2020年及以前
国际秩序转型中的国际组织与公共管理研讨会(复旦大学2020);北京大学国际组织学青年论坛 (北京大学2020);新冠疫情下全球治理的危机与应对高端学术论坛(华东政法大学2020);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术共同体年会2020;北京大学国际组织人才培养论坛(北京大学2019);第三届“一带一路”与全球治理国际论坛分论坛6:共建“一带一路”与全球治理(复旦大学2019);ADI conference (University of Copenhagen 2019);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Association (APSA) Annual Conference 2018; International Studies Association (ISA) Annual Conference 2018; International Studies Association (ISA) Annual Conference 2017; 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术共同体年会2016; Canadian Political Science Association (CPSA) Annual Meeting 2015;
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术共同体年会2015;北外国关前沿沙龙第四期(北京外国语大学2015);The 4th Global International Studies Conference sponsored by the World International Studies Committee (WISC)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