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复旦大学

李丹 教授 博导 

Professor Dan LI

Email: danli_soe@fudan.edu.cn

办公地址:上海市国权路600号复旦大学经济学院405室 邮编:200433

上海市邯郸路220号复旦大学马锦明楼204室 邮编:200433


第六章,《中国经济》, 吴中伟,胡文华主编《中国概况》,复旦大学出版社,2021 (与张晓蓉,刘永生合著)

摘要:

该章节主要是以生动活泼的语言为国际学生介绍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首先,笔者回顾了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接着介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经济发展和成就;最后,着重介绍了中国经济在改革开放之后实现腾飞的原因以及将来面临的挑战。

 

《历史“大数据”:民国证券市场之量化研究》,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

引言:

当代中国历史可谓是一部中华民族向西方学习以求寻得复兴之路的奋斗史。金融行业的现代化无疑是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重要产物之一,其中最重要的包括内国新式银行的出现及证券交易所的设立。内国新式银行的出现和壮大第一次使得普通民众可以以有限的资金参与金融市场(即小额储蓄),享受到金融服务。并且,这些现代的内国银行把旧中国十分有限的资本集中起来,贷款给新式企业,为近代中国的工业化做出了巨大贡献。学者们对于新式银行在中国近代经济史上所起的积极作用都是有目共睹的,而且一般都予以积极肯定。

而对于证券交易所在中国的设立,学者以持负面评价者居多。原因有三,第一是在证券交易所出现之初,即在1921年,上海就出现了“信交风潮”,大量交易所及信托公司设立又很快倒闭,许多人因投机交易所而破产。另外,投机性也是证券交易所存在的特征之一。因此许多学者认为交易所成为了满足中国人的“赌博性”而设立的另类赌场;其二,证券交易所的目的之一是成为企业进行融资的金融市场。然而,民国时期在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公司聊聊无几,而所谓的“股票”也更类似于带有固定利率的公司债券。在证券交易所进行流通的主要是政府债券,因此其成为民国政府的公债市场,而不是企业的融资场所;其三,由于意识形态不同,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大陆历史学者认为成为国民党政府的公债市场理所当然比较“邪恶”,它的壮大不但促进整体利率“上升”从而使得私有企业融资成本提高,而且国民政府从市场所筹得的资金,当然会有一部分用于对付毛泽东同志所领导的中国共产党的活动。

作者在美读博期间,对民国的金融市场产生了浓厚的研究兴趣,尤其是对证券交易所及其后演变成公债市场情有独钟,因此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研究这种新型的金融组织形式在中国近代的发展。本书的写作目的并非是进入有关证券交易所对中国近代经济发展起着积极还是消极作用的定性分析,从而得出一些赞成或反驳前人在相关领域的研究结论。作者的写作目的是通过收集大量在证券交易所上交易的标的物的价格及交易量数据,并对这些数据进行量化分析及结合前人的定性研究,以期能有一些新的发现。这些新的发现不仅限于反映证券市场尤其是公债市场自身的发展,作者期望,这些发现也能给我们提供一个新的视角来审视中国近代史。

 

第五章《内战的经济学分析》, 陈波主编的教材《国防经济学前沿专题》,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

摘要:

内战远多于国家间的战争,特别是在近几十年中,内战的发生更是频繁。内战对国家经济发展造成极大的破坏,而战乱更是造成国民流离失所、民不聊生。本专题从理论和实证角度对内战进行经济学分析。第一节讨论内战的基本概念和国际社会内战的一般事实;第二节讨论内战的起因和后果;第三节讨论内战的持续周期;第四节讨论战后重建。